大力加强艺术教育改革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本、非教师教育并重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以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学校在升本之初就明确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将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艺术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机制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的育人功效日益凸显,学生艺术素质普遍得到提升。目前,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艺术素质教育体系。
一、改革目标明确、设计合理
2005年,学校按照“合格+特长”的培养原则,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组建了艺体专长班和沫若艺术团,制定了《艺术、体育专长实验班管理办法(试行)》,主要针对艺体特长学生,配备相应的专职专业辅导教练,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三年一贯制专业综合培养。多年来,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2014年,学校“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时间模式的实践与创新”立项四川省2013-2016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学校“构建地方高校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试点”立项四川省第一个艺术类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让艺术教育惠及更多学生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最重要内容和途径,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年来,学校不断突破在艺术教育方面认识上的局限,把艺术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方案之中,不仅重视少数特长生而且重视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竞赛与课堂教学并重,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并重,成果展示与教育过程并重。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等重要的教育理念,这对学校艺术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层次化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为重点,让各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受益
学校延续了专科时期艺术教育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艺术教育培养机制,健全“多层次”艺术教育体系。首先,根据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水平,将学生划分为三类,即“普通”学生,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艺术特长生)和艺术尖子生,构建层次化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坚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加强分层分类指导。考虑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职业构想,设立层次化的培养目标。一是对“普通”学生,主要开展较为系统的艺术普及教育,使其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能自觉抵制低俗艺术,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欣赏者;二是对有一定艺术专业基础的学生,则需在普及艺术教育的同时开展艺术技能提升培训,使其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毕业后能够成为工作岗位的艺术活动骨干、企事业单位文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三是对艺术尖子生,重点开展专项艺术培养,使其具备艺术专长和较高的艺术素养,毕业后能够承担中小学、社区、企事业单位的艺术活动指导工作,成为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者。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从师资、课程、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设计并逐项落实,让各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受益。
(三)以分层培养、分类指导为关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平台
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在专业艺术教育领域之外,学校始终坚持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兴趣生、强化特长生三者相结合,在艺术教育方面对学生分层培养分类指导。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培育艺术兴趣,体现普及教育。每年一届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传统,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届。艺术节活动为全体学生参与竞争、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分校级、院系级和班级三个层面扎实推进,内容涵盖相声、主持人大赛、原创音乐、舞蹈、话剧、器乐等多种形式。为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2008年学校创造性提出“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改革”,引入学分制管理,从2008级开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才能毕业,实现了艺术教育全域覆盖。二是面向兴趣学生,培养艺术特长,体现因材施教。特长生培养制度一直是我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创新做法,其目的是满足有艺术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的需要,由学校艺术教育办公室统筹,以社团为载体,以“实践+课堂”的形式系统开展。开设课程包括***,实践形式表现为排练及编创舞蹈、排练及创作合唱曲目、编排话剧等,学校文化艺术类学生社团一般保持在**个,最多时达100个。三是面向特长学生,锤炼艺术专长,体现一流精品。参加艺术展演获得全国大奖,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我校独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风格,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指出我校艺术教育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希望继续延续这个方向,一定能形成属于自己艺术教育独有的风格。
二、改革方案系统、推进有力
我校艺术教育发轫于1996年,学校制定并全面实施了《关于全面开展艺术教育的实施方案》;2005年结合我校实际,为继续推动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成立了沫若艺术团,制定并实施了《艺术、体育专长实验班实施办法》。2009、2013年分别对《艺术、体育专长实验班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不断改进、完善和丰富艺体专长班的教学和管理。2015年,学校制定并实施《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一)系统构建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学校将艺术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制订2010版、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增设“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强调该模块与专业课程等其他模块相统一,主要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在学校统一模块中设置了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为目的的“艺术作品欣赏”等内容,专业自设模块中设置了“参加艺术文化活动、专业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活动等”等培养内容。《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紧密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系统地回答了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与总体思路、试点范围及主要举措、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一系列问题。方案的制定,使我校艺术教育综合改革走上了更加规范运作的轨道。
(二)健全并完善艺术教育综合改革机构
首先,学校成立艺术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地方合作处、文学与新闻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及乐山市文化局、乐山市文工团和乐山市大佛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统筹指挥全校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其次,综合改革办公室挂靠在校团委,成员单位主要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地方合作处等组成,负责全校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检查记载;最后,教学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辅导员、教务干事及有艺术专长又热衷于艺术教育的教师组成的院级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院艺术教育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等工作。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探索建立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解决学生艺术基本知识,艺术知识向艺术能力转化和培养学生艺术创新实践能力。一是依托慕课等网络资源,以艺术知识和欣赏为重点,开设基础性课程。2013年起开设《交响音乐鉴赏》《外国美术简史》等89门任意性选修课,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修。2015年开足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等8门限制性选修课,学生在1-2年级学习期间至少要选修其中一门,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二是依托艺术社团,以艺术技能提升和艺术传承为重点,按照课程的理念对社团活动进行管理,开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按照艺术表演、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艺术传承和艺术道德五大模块开设,共计81门活动课程。三是依托高水平竞赛和展演。学校将全国全省大学生艺术节,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大学生文艺汇演、世界残疾人奥运会等重大比赛和文化交流演出作为艺术专长培养、非物质文化实践、艺术作品创新的培养平台。
(四)建立项目化的艺术专长培养计划
学校依托现有的“艺术体育专长班”,分为单元教学和实践板块,偏重实践,创新性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在原有的“自主+外聘”的师资引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四川省文化馆、乐山市文化馆、夹江一中、乐山布鲁克林街舞团、乐山市戏剧家协会等教师和民间艺人等进入校园。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或技能培训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师生教学、技能传授的师徒训练、共同演绎的陪练教学等多样模式,提高学生艺术实用性,增强技能型。一年里,完成了原创歌舞《年轻太阳鸟》《校园多美好》《月之语》等6个,完成舞蹈《黄杨扁担》《依娜麦达》等4个,完成话剧片段《分手大师》,尤其是与夹江文化馆合作完成的舞蹈《黄杨扁担》受到广泛好评。
三、改革成效显著、影响广泛
近年来,学校艺术教育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改革经验20余次在全国和地区性会议上发言;在2016年《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简报》专题推广我校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我校艺术教育成果。
(一)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学校在将艺术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培养、审美素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受教育部、团中央、教育厅、团省委的表彰和奖励300多人次;涌现出“全国自强标兵”、四川青年奖章、乐山好人道德模范;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志愿者优秀项目、志愿者项目大赛金奖、连续五年获得全国西部计划先进基层单位、全国优秀团支部等荣誉,这些先进集体都是校内艺术活动的先进单位,获奖个人都完成了艺术必修和选修类学分。学校成立了15个专业学生艺术社团,平均每年开展与专业结合的艺术活动10余场,实现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改革以来,我校所有学生均修读了基础课程;有18960人完成了艺术选修课学分;18000多人进行了网络慕课的学习;7600多人次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学习获得第二课堂活动课程3400个学分;实现了人人接受艺术教育。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度改革,我校培养了一大批毕业后从事艺术专业深造的非专业学生,如:外语学院2008级日语专业毕业生税悦考取英国皇家学院歌剧专业研究生。近年来,学生在艺术类重大比赛、体育竞赛获奖100余项,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学科专业竞赛获奖1000余项,领先省内同类院校。获得四川省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优胜杯”,被授予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三)国内外影响力较大
1、成为宣传学校的“金名片”。一是学校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原创舞蹈连续两次受到展演舞蹈组专家吕艺生、潘志涛教授的高度赞扬,教育部体卫艺副巡视员对我校艺术教育方向评价“特色鲜明”;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二是在国内大型艺术活动中成绩突出,连续六年参加由教育部、中宣部、团中央、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在西部同类院校中独树一帜;参加中国“俄语年”开幕式演出,受到副总理刘延东接见,并受到教育部致函感谢信。三是在海外文化交流中表现优秀,先后受邀赴韩国江陵市、美国洛杉矶、美国阿拉巴马州、缅甸等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成为服务地方的“好窗口”。学校艺术类社团先后参加四川省政协茶话会、四川省教育系统迎新晚会、四川省旅游博览会、乐山大佛节开幕式等大型演出;2015年编导的话剧《希望》在全省各州市巡回演出,在锦城艺术宫演出时受到了原副省长侍俊的高度评价;在区县、乡镇、社区、部队文化演出中,都受到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
3、成为社会推广的“好经验”。近年来,艺术教育项目《着力精神引领 打造文化名片》被评为2013年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在《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简报》(2016年第12期)专题推广;《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13日第二版《乐山师范学院:普及艺术广义立德因材施教 美以树人》专题报道我校艺术教育改革情况;在全国高师共青团年会、西南片区电子院校年会、四川省高校共青团会议、四川省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言;30多所省内外高校先后到校考察、交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