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乐师院委〔2011〕6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着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现状
1、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全面推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率先发展成都经济区,加快推进川南经济区建设。乐山市加快建设“增长极、次枢纽、南中心、目的地”,呈现出新的生机。学校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出了“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出了“各高校要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学校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办学主体多元化,教师培养多元化、来源多样化的新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的重要时期。四川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等发展任务,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四川高校的结构性调整和分层化步伐加快,办学历史长的本科院校继续保持较强的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新建本科院校争创特色,一批具有行业优势和应用特色的独立学院和高职学院以实用性强、办学机制灵活而发展迅速。学校必须审时度势,合理定位,科学规划,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强综合实力。
2、发展现状
(1)“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学校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良好等级,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改善。“十一•五”末,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达146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约3500人。拥有土地权属的土地58.6余万平方米(约880亩),建筑面积39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90余万册(含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校固定资产总值约3.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700余万元。
——专业建设渐成规模,学科建设初显成效。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38个,涉及文、理、工、教、经、管、法等7大学科门类。已有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22门。加强学科建设,已有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重点学科,已有1个学科的教授(研究员)和9个学科的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居省内新建本科院校前列。本科意识明显增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开展“顶岗支教”和“双培活动”,效果显著。在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大力实施“质量工程”,已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学名师3名、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特色专业与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均居省内新建本科院校第一。
——科研平台逐步建立,科研成果丰硕。已有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和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4个校级科研机构,成立了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联合会。共获得校外科研项目4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省部级项目53项;省级及以上科研获奖3项;累计发表论文3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118篇,“三大检索”论文108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6篇;出版专著117部;校外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素质能力整体提高。现有教职工近1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50余人、正高职称84人、副高职称218人、博士硕士48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7人,省级师德标兵2名,常年聘有10名左右外籍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较好、学科较为齐全、业务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与能力。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依法治校、依法施教工作有序开展,党务公开、校务公开体制与机制逐步完善。
——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社会声誉稳步提高。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参加全国性专业技能竞赛和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屡获佳绩,其中舞蹈《雪域飞歌》、《阳光•索玛》先后受邀到人民大会堂演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连续五年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拓宽,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学校坚持面向地方办学,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乐山市政府签订了校市合作协议,与乐山市各部门、各区(市、县)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通过支教扶贫、“一挂双进”、建设乐山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共建学习型党组织等活动,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科技咨询与服务、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共赢机制逐步建立。
——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事业保障工作进一步发展。学校先后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英国威尔士大学、美国北帕克大学等国外大学、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到校进行教学、学术访问与交流、科研合作等活动的外籍专家、教师以及我校出国学习、交流的师生日益增多。学校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教育信息化建设、图书信息资源建设、后勤服务与管理等事业保障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学科特色尚不明显,专业结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度不高;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还较突出,高层次拔尖人才缺乏;办学条件需进一步改善,办学经费依然紧张;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等。
二、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与战略目标
3、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引领的协调与统一。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坚持民主管理,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施教,着力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4、办学定位
以教师教育为特色,重点发展非教师教育,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着力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学科理论扎实、职业能力突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和应用型特色显著,有一定学科优势,办学水平较高、服务地方功能较强的多科性大学。
5、战略目标
到2020年把学校发展成为涵盖文、理、工、教、经、管、法等学科,办学实力较强、办学水平较高、服务地方功能较强,有教师教育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地方多科性大学。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调整专业结构和布局,重点发展非师范专业,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努力提升办学层次、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开放办学。
6、办学规模与结构
“十二•五”末,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达到16000人左右,其中本、专科学生比例分别为85%、15%左右,师范专业约占30%、非师范专业约占70%。学历继续教育学生达到60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100人左右。积极争取发展研究生教育。
7、人才培养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范专业学生能以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较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非师范专业学生能以较扎实的学科理论和较突出的职业能力,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使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8、学科建设
牢固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发展整体上台阶的工作思路。
力争成为省内新建本科院校中第一批取得硕士点规划建设的单位、第一批取得专业硕士点的单位。
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师资力量,大力发展3-5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力争新建1-2个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9、专业建设
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加强师范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优势,增设3个左右的师范专业,完善师范专业体系;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新建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十二•五”末,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0个以上,其中非师范专业达到35个以上。
狠抓作为专业建设标志的“质量工程”,力争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新增省级特色专业4—6个、精品课程8—10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教学团队3—5个、教学名师3—5名。
10、科研工作
“十二•五”末,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8项左右,核心期刊、“三大检索”、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数年均增长15%左右,授权专利6-8项。打造10—15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科研成果转让8-10项、被采用8-10项,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
11、师资队伍
以师德建设为首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含外聘)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教授100人以上、博士100人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70%以上。
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使基本胜任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达到650-700人,“双师型”教师占非师范专业教师总数的50%左右、占师范专业教师总数的40%左右。师范专业教师向非师范专业教师转型150-200人,补充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100人左右。
提升学术梯队水平,壮大学术梯队数量,达150人左右。培育和引进3-5名省级学科(术)带头人,培养10—15名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
建设一支数量适度、教育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技能技术的实验实训队伍。
12、教育信息化和图书信息资源
“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信息化校园,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具有满足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的教学、科研信息系统,具有适应管理工作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信息公开好、在线服务好、公众参与好”的校园门户网;建立较完善的信息化工作运行机制。
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文献保障系统和知识服务体系,把图书馆建成满足师生学习、研究、交流需要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功能拓展的乐山市文献信息中心,成为特色鲜明、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服务优良、环境优美的示范性图书馆。
13、校园建设
以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因校制宜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园林式校园,打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按照满足基本办学条件的原则,适当调整实施性规划,开展学校基本建设。适时启动校园二期规划的征地和建设工作,力争使校园占地面积达到86.5余万平方米(约1300亩)。完善武珈山学生生活区,新建学生公寓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0.56万平方米。新建实验实训大楼、艺术楼、综合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教学科研用房6余万平方米。逐步改善南校区办学条件。
14、合作与交流
加强校地(企、校)合作,增强服务成都经济圈和川南经济区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双赢”。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各类留学生达100人左右,拓展与国外大学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进修交流等活动。
四、主要举措
15、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1)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谋发展、抓改革、促和谐的能力。加强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完善和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新途径与新载体,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倡导积极向上、争创一流、追求卓越的精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坚持依法施教,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大平安校园建设力度,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工作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探索加强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严厉处罚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和工作作风建设。
(4)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学校更好更快发展。调动广大教职员工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心教职员工,积极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不断优化工作生活环境。完善住房公积金办法。逐步改善校内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医疗保险、大额医疗援助基金等制度。鼓励优劳优得,逐步提高教职工的工资收入。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加强与民主党派的沟通与协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和离退休教职工的重要作用。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凝聚广大校友的智慧和力量。
16、着力加强学科建设
(1)加强学科建设在学校建设发展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宣传教育,提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意识。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
(2)按照专业硕士点建设的要求,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突出重点,为“第一批取得专业硕士点”作充分准备。
(3)突出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形成优势特色学科(群),为“第一批取得硕士点规划建设单位”打下坚实基础。突出管理学、文学的特色学科地位,提高旅游研究、郭沫若研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强化教育学学科优势,使英语、化学等学科的比较优势更加明显;注重理学、工学等学科的渗透、整合,发展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学科。
抓好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关键是采取特殊政策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重点是突破二级学院管理的界限,全校统一整合、配置师资力量,形成6—10个校级学科团队。
(4)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其在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巩固和强化研究方向上的关键性作用。建好现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筹建新的重点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让每一个校级重点学科均有研究机构或重点实验室作为支撑。
17、突出专业内涵建设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使专业布局更趋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更清晰、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更灵活、人才培养质量更高。
(1)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成立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专业规划与建设中的“智囊”作用;从学校性质、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出发,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统一管理和具体指导。
(2)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的专业体系。根据学科专业规律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造传统专业、强化优势专业、发展应用专业、扶持新建专业、打造重点和特色专业。努力准确地预测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动态增减各专业规模。对于国控省控专业,逐渐压缩招生规模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连续2年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不到50%的专业,以及社会需求小、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差、缺乏社会竞争力的专业,将果断停止招生。
(3)加大改革力度,构建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与内容等关键要素的吻合度。努力寻求课程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动态有机结合,积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大胆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改革与实验。主动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升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胜任能力。
(4)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制定与专业建设规划相配套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根据专业建设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建设一批设施设备基本齐全、管理规范、使用率高的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促进相关实验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
(5)完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开展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评选,健全专业评估工作机制,配套并完善激励措施,促进各专业的良性发展。
18、促进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规范校级科研机构管理,提升创新能力;新建2—4个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科研机构。不断提高学校主办报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强学术交流。
建立并实施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评选制度,完善支持与奖励机制;积极参加“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申报与建设工作。规划好、实施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逐年增加科研经费,到2015年当年科研经费突破1200万元,其中校外科研经费达到50%以上。完善科研奖励政策,按照“全面鼓励,重点奖励”的原则,着重奖励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与科研获奖。
鼓励二级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将应用性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19、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好各类队伍建设,重点推进“1个计划、2个工程、3个建设”的实施。
(1)实施“拔尖人才计划”。积极做好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优秀中青年专家等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工作。以科技研发和学科建设为平台,积极探索科技研发项目和核心教授(博士)负责制。重点做好A·B·C类学科带头人的遴选、岗位聘任和管理工作。壮大学术梯队,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8%,达150余人。
(2)实施教师“双百工程”和“转型工程”。
“双百工程”——“十二•五”末,实现师资队伍中有100名以上教授和100名以上博士。
鼓励并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体系,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搭建教学科研平台、配备辅助人员、提供科研启动资金、补助安家费等措施,吸纳高层次拔尖人才。
“转型工程”——“十二•五”末,实现“三个转型”(师资队伍结构向以非师范教师为主转型、师范专业教师向非师范专业教师转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适应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通过在岗转型、适当补充非师范专业背景教师,实现师资队伍结构以非师范教师为主的目标。每年安排30-40名师范专业教师通过课程进修、实践锻炼等形式,5年有200人左右实现向非师范专业教师的转型。每年引进15-20名非师范专业背景的教师,常年外聘40-50名专业技能人才。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教学一线教师80人左右到地方、企业、中小学和社区等实践锻炼或到国内重点大学、国(境)外大学课程进修、作访问学者一学期以上。每年遴选20名左右的教师到国外大学进行双语培训和交流。
(3)通过校内外培训、调整等,建立切实有效的体制机制,抓好实验实训、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服务“三支队伍”建设,使其数量、结构和素质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实验实训队伍数量不足、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现状,重点是对实验实训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方法,适应实验实训教学与管理的需要;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按照“专兼结合、专职为主”的原则,建设好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各类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0、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1)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三贴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好形势与政策课,回答好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2)继续加强学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及“怎样学”的问题。以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全面实施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方案”,实现一、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以教改实验班等为载体,大力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可比性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关心热爱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制定并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程,继续完善学生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及时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
(4)继续做好招生和就业工作,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服务工作。加强人才供需的科学预测,适时调整招生专业与计划,提高招生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做好国家和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努力拓宽订单式培养等就业渠道,建设一批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不断提高就业质量。
2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把科学管理作为提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激励措施和管理制度导向,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促进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教育管理体系。
(1)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各类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加强章程建设。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和专家教授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科学划分机关和事业保障单位的职能,完善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2)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二级学院的职权,推进管理权下放,继续推进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办学治学中的主动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好定编定岗定员的“三定”工作,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按照鼓励先进、突出优秀成果、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完善校内分配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迅速成长。
(3)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付行为,加强审计监督。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提高办学效益。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校园。
(4)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不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效益,为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供条件保障。
(5)继续深化后勤改革。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
(6)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与使用效益。
(7)健全离退休工作制度。发展老龄事业,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内容,重视老年人才开发,加强老年文体设施建设,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22、加强教育信息化和文献保障系统建设
(1)教育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学校的配套经费,建成多核心万兆以太网;建设校园网双出口,通过1G带宽到公网、10M带宽到教育网;建设校园网无线接入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校园网基础设施。
采用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建设学校门户系统,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整合学校各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建立基础信息数据中心;建立课程资源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等教学支持系统。完善网上信息监控和管理机制,建立网络信息安全报警系统;加强校园网宣传阵地建设,开发建设学校专题新闻网站。
(2)文献保障系统建设。围绕学科建设,以技术为先导,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可靠、实用的数字资源系统,提升服务层次,实现从借阅咨询到信息咨询、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每年建设中外文电子期刊25000种以上、中外电子图书200万种以上。建设和完善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十二•五”末信息总量达到80000条以上。
23、加大重点建设投入
抓住国家“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四川省加大教育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政府、银行的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二级学院开展创收,多渠道筹集资金。
强化资金集中管理,集中财力搞重点建设。加快校园基本建设,配备重大实验装备,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学科建设必需经费;设立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十二•五”末用于专业软硬件建设的资金累计不少于4000—5000万元。
24、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抓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的机遇,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创新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采取联合形式创办行业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拓展学校培训中心的培训范围。增强办学活力,增强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积极拓展办学形式,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职后教育等,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协调好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开创工作新局面。
25、积极扩大开放办学
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以项目为平台,拓宽合作与交流领域。积极与国(境)外高校、学术团体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筹建海外孔子学院。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进一步做好留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积极参加国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鼓励学生参与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按照“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思想,继续深化落实《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师范学院全面合作协议》,探索完善市校共建工作体制;创新学校与乐山市各部门、各区市县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建机制,联合培养人才、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深化与武汉大学等国内高校的合作,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