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2015年工作要点
2015年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凝聚”主线,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收官工作,科学谋划“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全面推进落实学校“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依法治理能力;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常态。
重点工作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筹备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工作机制。
2.完成“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进一步凝炼学校办学定位。编制“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
3.全面落实《关于推进综合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总体方案》年度任务。制定应用型专业发展规划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及办法。面向现代服务业,适应基本公共教育发展需要,调整部分教学单位设置。调整构建应用型专业结构体系,建设专业集群。制定并实施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4.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改革评价考核机制,按照效益、创新、进步和公认原则,实施绩效管理。开展定编定员工作,健全岗位设置管理与全员聘用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办法,开展资金使用评估,提高使用效益。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建章立制工作。
5.启动残疾人高等教育,成建制招收残疾本、专科学生。争取省市政府、残联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推动四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全力推进特教大楼建设,研究并落实加快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举措。
6.完成土地置换各项工作,积极推进二期规划用地新征。修订校园建设整体规划。
主要工作
1.加强教育政策学习与研究。坚持党委中心组及二级中心组学习制度。研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依法治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围绕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十三五”事业规划编制等,创新工作方式,组织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2.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成立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及有关专门委员会,健全本科教学工作管理体制。完善本科教学工作责任制。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管理中心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强化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管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和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在线网络学习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按照审核评估的要求,深入开展教学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探索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产学研一体培养模式。
3.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制定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大力引进或外聘学校急需的紧缺人才。修订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到企业锻炼的管理办法。探索“双师型”教师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与运行机制。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修订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实施分类指导。
4.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狠抓创新团队和学科群建设,加强学科平台的建设和管理。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突破。完成第二批校级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围绕优势学科,整合地方、行业、企业资源,完善校内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申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继续夯实硕士点建设基础,做好申报准备。做好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
5.推进科研评价改革。推进落实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坚持量质并重、以质为主的评价理念,把对人才培养、产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重要标准,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制度,鼓励师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坚持科教结合,研究将科研能力转化为教学能力的评价激励办法。力争成功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科研课题3-4项,省部级项目25项以上,校外科研经费600万元以上。增加《学报》理科版期数,为分设自然科学版和人文社科版做准备。
6.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推动“慕课”改革试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建设移动校园平台,加强校园网软硬件建设,提高校园网建设质量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公共区域全覆盖。建设校园一卡通,启动智慧校园建设。
7.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按照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和向教学一线、重点岗位倾斜原则,修订《校内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构建将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相结合、体现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进步贡献实效的分配办法。
8. 聚合社会办学资源。成立“乐山发展研究中心”,发挥学校“智库”作用,主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题研究和咨询服务。积极寻求乐山市人民政府对学校发展的实际支持,推动签订市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深化与乐山区市县、职能部门和高新区合作,完成共建“乐山市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并投入使用。落实1-2个校企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筹建学校发展基金会。做好筹建学校理事会的工作。
9.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深化学生养成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三走”活动。做好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筹建“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加强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与管理。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完善会商与台账机制。
10.做好招生与就业工作。申报省级招生改革试点。强化招生宣传,丰富宣传手段,不断提升生源质量。做好残疾本、专科学生招录相关工作。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成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成员。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做好2014届本科毕业生第三方就业能力测评。
11.促进大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以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创建为载体,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为保障,狠抓学风建设。深化第二课堂改革,构建校、院两级学生能力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毕业生考研率。修订学生奖励办法,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学生参加全国 “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制定学生创业管理规定,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12.推进依法治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做好核准、报备工作。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发挥学术委员会在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构建信息公开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二级单位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作风建设的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与服务效能。试运行OA系统。
13.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修订学校《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规定》。加强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坚持“三严三实”和“五好干部”标准,大力加强对现职干部、新提任干部、后备干部的常态化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第二批副处级后备干部培训。
14.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进整改落实,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改革、转型发展”,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深化“同心”服务活动。
15.加强群团工作。制定教代会执委会议事规则,召开二届六次工会会员暨教职工代表大会,筹备召开第三次工会会员暨教职工代表大会;推进分工会、二级教代会规范化建设。加强教职工文化建设,丰富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各级团组织和社团建设,加强团员意识教育,健全志愿服务机制。
16.建设平安和谐美丽校园。围绕“夯基础、强教育、治隐患、保平安”的工作思路,协同构建教育引导、预警防控、应急处置三位一体的安全工作体系,增强广大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学校安全保障能力。做好信访、保密和稳定工作,建设和谐校园。加强舆情收集研判,做好引导评论。继续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
17.做好国际合作与交流。启动中外校际合作办学项目,汉语国际推广取得实质进展。打造教育外事智囊团队。加强与欧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学习、交流。优化外籍师资队伍。稳妥推进留学生工作,重点开拓东南亚留学生市场。推动国内企业参与留学生培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18.加强财务、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继续落实《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预决算管理制度。严控“三公经费”开支。开展2014年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中央、省财政项目”等的专项审计,加强对特教大楼建设的全程审计监督。严格规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强化动态监督。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19.推进教工住宅建设。完成“女神苑”教工住宅验收,力争完成办证工作。积极推进“星辰·青年广场”建设工作。协助推动、落实柏杨校区教工住宅“棚改项目”建设工作。
20. 加强图书情报与后勤保障工作。建设图书信息共享空间,落实图书资源政府采购,与地方共建电子图书阅览室。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的方案》。坚持“全心全意服好务”的企业宗旨,狠抓制度建设,注重质量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整体提升后勤保障和服务水平。
21.做好继续教育工作。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规范建设、提升质量原则,以校内教学院和校外联合办学为主要依托,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提高办学效益。研究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设,加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
22.做好离退休工作。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和助老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老年协会及各分会建设,做好老同志自我管理与服务,积极发挥老同志余热。
23.做好受援与支援工作。深入推进武汉大学支援我校工作,拓展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借力武汉大学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共同申报省部级以上科研实验平台。落实对口定点扶贫、联村帮户、“双联”、结对联建和理塘援教等工作。